多湖水城畅想,从秦王川“沙坑治理”到兰州新区“千塘百湖”的变迁
??“兰州新区水资源调查”社会实践小分队活动纪实报道
在中国,“多湖水城”泛指江南水乡。将兰州新区建设成为“多湖水城”,对于第一次接触新区规划的大多数人来说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为了回答这个疑问,7月21日上午,我校“兰州新区水资源调查”社会实践小分队在永登县上川镇何富祥书记的带领下专程到上川镇黄茨滩村和甘露池村参观“沙坑改建水塘”工程及相关的设施农业基地。
上川镇何富祥书记介绍“沙坑改建水塘”工程实施情况
在黄茨滩村北延的一个中型水塘边,何书记向队员们介绍了当地从治理沙坑到政府扶持实施“沙坑改建水塘”工程的过程。何书记说,历史上的秦王川十年九旱,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通过压砂造田在秦王川挖出大小不等的砂坑5000多个。1995年引大入秦工程全线通水后,历经数年刮砂平田配套,近3000个沙坑被填平,但无法填补的2000多个沙坑给机械施工和人畜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引大入秦工程季节性供水对灌区种植、养殖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为了有效解决沙坑治理和农业用水问题,永登县政府通过专项资金扶持灌区农民实施“沙坑改建水塘”工程,在秦王川灌区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沙坑改建水塘”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水塘周边生态微环境的改变,可以说,“沙坑治理”到“沙坑改建水塘”是秦王川灌区人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大创举。
黄茨滩村辛世元书记介绍“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和滴管节水技术应用情况
黄茨滩村党支部辛世元书记兴奋地向我们介绍了“沙坑改建水塘”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关系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水塘附近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基地。辛书记介绍,我们这个水塘可以储蓄10000方左右水,发挥它的季节性调蓄作用,一年可向附近的50多个大棚提供20000方灌溉用水。水塘通过地下管道和附近大棚相通,在大棚内通过滴管技术给蔬菜、水果供水。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听了辛书记的介绍,看了大棚中的节水滴管设施,吃了自己摘得新鲜水果后,都被灌区人民的智慧创造所折服。
甘露池村政府扶持的沙坑改建水塘工程
化工学院的同学采集水塘水质样品
参观完黄茨滩村的“沙坑改造水塘”及“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基地,小分队又参观了甘露池村千亩枸杞基地并在田间向农民做了居民用水和农业用水的问卷调查,调查了沿途水塘的建设、使用和配套管理情况,并采集了水样品。沿途我们看到大片的庄稼即将成熟,成片的生态林带初具规模,在有水塘的地方地埂边树木成荫,有了水的滋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包永红局长介绍新区生态湖和生态湿地规划和建设情况
7月26日上午,“兰州新区水资源调查”小分队带着光明棋牌“沙坑改造水塘”和秦王川生态农业发展的诸多问题,走访了永登县农牧局。永登县农牧局王全泰局长热情接待了我校和山东大学的社会实践队员并进行了座谈。农牧局吴主任介绍,截至2010年,永登县在引大秦王川灌区共投资5000多万实施砂坑改建蓄水塘1080座,容量达271万m3,新增水面面积1782亩,年调蓄能力达400多万m3,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可解决6900亩日光温室、补充灌溉30370亩露地蔬菜、经济林和高架大棚用水。沙坑改建的水塘,不仅为灌区发展设施农业、露地蔬菜、经济作物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证,同时改良了周边小气候,涵养水土,促进林草生长,有效抑制沙土流失,对改变区域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现在,在兰州新区规划中的的北部农业生态区,昔日荒弃的大沙坑已变成波光闪闪的水塘、鱼塘,千百座日光温室内的红提葡萄、优质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通过“沙坑改建水塘”的1000多个水塘及多个水库的调蓄作用和新型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秦王川的森林覆盖率由通水前的0.82%提高到8%,风沙天气明显减少,年均降雨量比通水前增加50―80毫米,昔日“十里不见树”、“电杆比树多”的荒塬,如今变成了“粮田万顷,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新型生态农业示范区。
平静的尖山庙水库水域
在我们参观兰州新区重点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新区规划中水域面积约1265多亩的4处人工生态湖工程已经开挖,按照要求开挖工程将于2011年9月20日前完成。4个生态湖工程完成后将在新区中心地带形成南北总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80米,总蓄水容积160.4万立方米的中心水轴带。中心水轴带北部和农业生态区相接,南部和湿地生态区相通,形成大西北独有的“江南水乡”。
我校和山东大学社会实践小分队和永登县农牧局领导座谈
我们有理由相信,由“沙坑改建水塘”工程、新区中心城区生态湖系及引大入秦调蓄水库的支撑,兰州新区“千塘百湖”格局已经形成。未来的兰州新区,多湖水城并不是梦想,而是已经走近的现实。